本報特約評論員黃晴
  在兩岸交流中,在政治問題上,分寸拿捏頗難,言辭禁忌很多。這一問題,當前恐怕只能擱一擱,留待時間和形勢解決,形勢比人強。
  11日下午,南京紫金山莊,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鬱琦,舉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面。這是在兩岸互信不斷增進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日益鞏固深化的形勢下,兩岸關係取得的又一突破性進展。
  臺灣媒體稱,從1987年兩岸開啟純民間接觸的1.0時代,到通過“民間”的海協會、海基會進行2.0時代交流,再到如今摘掉“白手套”,由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談,標志著兩岸接觸進入2.5新時代。
  這一次的“張王會”,是兩岸首次正式“官方接觸”,已經達成了一些積極共識,王鬱琦亦邀請張志軍訪台,確有相當的象徵意義。雙方見見面,談談看,正如張志軍所言,兩岸是一家人,不能“老死不相往來”。
  眾所周知,在兩岸關係中,“一中”概念是原則,是紅線,是兩岸和平往來,發展建設性關係的前提。而“一中”概念是個大概念,似可分為若干子概念,如歷史“一中”、文化和民族“一中”、政治“一中”等。從臺灣現當局的態度看,承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,承認臺灣的中華文化屬性,在這些方面,雙方的觀念差異不大。比較難辦的問題是政治“一中”,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,目前處於各說各話的狀態。從臺灣方面看,要維護自己的政治合法性。從大陸方面看,要避免形成“兩個中國”“一中一臺”等國家分裂的情況。因此,在兩岸交流中,在政治問題上,分寸拿捏頗難,言辭禁忌很多。這一問題,當前恐怕只能擱一擱,留待時間和形勢解決,形勢比人強。
  在“一中”大概念中,恐怕還應有地緣“一中”、國際“一中”的子項。所謂地緣“一中”,是指臺灣與大陸相鄰相近的自然現實,是不可更改的。所謂國際“一中”,是指反對“台獨”和不主張“台獨”是絕對的國際政治主流。從這一層面看,“台獨”是一條死路,無希望可言。
  從經濟上看,兩岸的經濟融合度已經相當高了。一方面,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高達千億美元,是其經濟的主要支撐點,要拼經濟,臺灣離開大陸是難以想象的。另一方面,大陸也從兩岸的經濟往來中獲得了資金、技術、市場開拓等多方面助益。
  從臺灣島內的政治狀況看,政治對立的雙方似有脫離兩岸關係爭執點的傾向,歷史上有“台獨”傾向的一些人似也有些反思,出現了某種脫離傳統思維、另闢新路的精神變化。
  兩岸關係,固然相當複雜,但只要能向前走,就能互利共贏,這應成為兩岸的基本共識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也應成為臺海兩岸的共同之夢。任何政治糾葛,都應在這一中華民族的偉大情懷中逐步化解。
  相關報道見今天A05版  (原標題:言辭禁忌不急破兩岸形勢比人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g92ygld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